您现在的位置:厦门湖里天伦医院 > 产科中心> 产前检查>

胎儿B超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产检筛查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伊恩·唐纳德(IanDonald)是医用超声的先驱之一,1985年,他的文章“腹部肿块的脉动超声波研究”在《Lancet》发表。目前超声检查的使用已获得专业内外的普遍认可,并成为产科常规检查方式。

  在早孕期,超声用于妊娠定位,评估受精卵的存活、准确确定胎龄和绒毛膜性。在产科常规应用中,超声进一步为非整倍体和结构异常的筛查提供帮助,包括第一妊期非整倍体筛查评估颈部透明层。在第二和最后妊期,超声经常被用来预测早产和子宫内生长缓慢。除了筛选和诊断,它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治疗工具,例如侵入性的绒毛取样、羊膜穿刺术和胎儿镜镭射治疗子宫内输血等等。

  70年代,超声用于引导羊膜穿刺术。高龄产妇或者当孕妇血清的甲-胎蛋白(AFP)超标,此时可利用超声引导羊膜穿刺术以确定染色体正常,排除神经管缺陷,随后扫描确认婴儿的风险。

  80年代,超声波技术的提高已能够确定胎儿结构的正常和缺陷。超生可以提供准确的胎龄、血清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未缀合的雌激素来确定胎儿唐氏综合症的风险,检出率为45%-70%,即广泛使用的“唐氏母体血清筛查”。

  90年代,超声可提供第二孕期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相关的软标记。根据肠道回声增强、短股或肱骨等超声标记,可重新计算唐氏综合症的风险。90年代初,MosheBronshtein和KyprosNicolaides认识到,超声扫描时,胎儿颈项透明层的增加与21三体密切相关。胎儿颈项透明层的厚度联合孕妇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检查,将21三体的检测由5%的假阳性率提高到90%的检出率。大约50%患有唐氏综合症的胎儿有鼻骨缺陷,纳入鼻骨筛查后检出率可超过95%。

  孕早期结构异常筛查的检出率高达37%,其中包括无颅骨、无脑儿、腹裂、右位主动脉弓、异构以及肢体残缺等等。孕早期的超声扫描可以更好地理解胚胎的正常结构。在第二孕期筛查易发现染色体异常相关的软标记。约50%的唐氏综合症胎儿有缺鼻骨、迷走右锁骨下动脉、肠道回声增强、短股或肱骨长度的超声标记,医生可根据这些标记的似然比重新计算胎儿患唐氏综合症的风险。随着胎龄的增加,结构异常更易于发现。通常在18-22周进行异常筛查,致死的异常检测率可高达90%。复杂的心脏异常检测率可高达70%。

  产前筛查的最新进展是引进无创产前检测(NIPT),即通过孕妇血浆提取无细胞胎儿DNA,筛查胎儿三体核型,灵敏度达到98%以上,而假阳性率低于0.5,低于第一孕期筛查的误报值。NIPT有助于降低假阴性率和不必要的侵入性核型分析。孕早期筛查和NIPT仍然是筛选试验,不可取代确认诊断的侵入测试。传统获得胎儿核型的诊断测试包括绒毛取样或羊膜穿刺术。然而,这些传统核型诊断技术都有其局限性,且不识别所有染色体异常,如亚显微缺失。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是一种染色体异常分析,可将这种亚显微缺失的差距进行桥接。然而,由于产前染色体基因检测的知情同意复杂,缺乏对病人进行全面遗传测试和咨询的人才,所以,培训产科遗传咨询或产科遗传学家势在必行。